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专题|基因信息安全动态聚焦170925

2017-09-29 13:00:09信息安全法律评论


 

国内动态


 

1.     政府买单!武汉高龄孕妇可享免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内容摘录:

  长江日报记者21日获悉,武汉市卫计委从本月开始在江汉区妇幼保健院试点开展免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全市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都能在这里筛查自己的宝宝是否健康。

二孩时代来临,高龄孕妇随之增多,防治出生缺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武汉市每年新生儿的数量约为12万,其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8‰至10‰

无创基因检测具有无创、安全、准确、早期检测、检测周期短等优点,只需采取12孕周以上孕妇5ml静脉外周血,就可同时针对21-三体综合征(即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非整倍体染色体疾病进行检测,准确率在99.9%以上。按照武汉市每年约出生12万新生儿计算,若全部采取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可基本防止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每年可为武汉市避免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

    江汉区卫计委负责人表示:凡本市常住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上、孕周在12-20周之间且自愿接受检测的孕妇,只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和围产期保健手册,就可到江汉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检测。据了解,汉南区也即将试点开展该项检测。相关检测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

原文地址:

http://cjrb.cjn.cn/html/2017-09/22/content_5638278.htm

编者语:

随着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到来,我国存量的生育需求被激活,高龄产妇及其产下缺陷儿的较高概率,可能为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免费产前无创基因检测的试点,既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可达到普惠民生的作用,还能够有效减轻“错误出生”带来的各种问题,可能达到个人、家庭、产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尝试。其中,应当要注意在检测中和检测后的基因信息保护问题。


 


 

2.     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梅永红:政府应在公共医疗中发挥主导作用

内容摘录:

9月23日,中国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梅永红在2017浦江创新论坛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政府应在公共医疗当中发挥主导作用。

梅永红说,今天我们已经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以疫苗、抗生素等重大成果为标志,我们已经在许多疾病方面取得了控制的能力,但是我们仍然还受到许多疾病的困扰。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的追求,政府应当在公共医疗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梅永红表示,21世纪基因读和写的突破,将人类生病的认知从细胞与大分子结构水平深化至纳米尺度的生物信息水平,带来了精准医学等众多革命性进步。今天中国已经在一些重大的传染病疾病、公共卫生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许多方面甚至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将其纳入公共医疗服务,在国家的引领下通过构建基因+产业合作联盟,用基因科技护航健康中国。

原文地址:

http://www.stdaily.com/zhuanti01/2017pucxlt/2017-09/23/content_579404.shtml

编者语:

政府在公共医疗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一直是各国医疗体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长期困扰各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从我国近年来基因科技的发展态势来看,政府还是应当从引导产业发展和强化安全监管两个方面入手,保证公共医疗的有序进步。


 


 

3.     中国学者再次发表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成果

内容摘录:

最近Shoukhrat Mitalipov在Nature发表了利用人胚胎WT等位基因同源重组修复致病突变基因的文章,引起领域内的极大关注。9月20日,来自英国Francis Crick研究所由Kathy K. niakan领导的研究团队同样在Nature杂志上以长文形式(Article)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的是运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OCT4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再次将人类早期胚胎基因编辑相关研究推向另一个高潮。

尽管Nature在短时间内相继发表了两篇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研究成果,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事实上早在2015年来自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团队就曾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率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人三原核受精卵中的地中海贫血症相关基因HBB进行了改造。

近日,Protein & Cell杂志再次刊登了来自中山大学黄军就教授联合周灿权教授、松阳洲教授组成的合作团队的研究论文,证实了单碱基编辑系统可以针对特定类型的单碱基突变的人类胚胎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复,为修复地中海贫血症HBB -28 (A>G)点突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前研究意义。

该文章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证实了单碱基编辑系统可以针对特定类型的单碱基突变细胞或胚胎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复。东南亚地区中-28(A>G)携带者、纯合体病人和混合基因型重症病人发生率高,如果能在胚胎水平实现50%的修复效率,那么有可能使携带者的杂合子后代减少获得该点突变遗传的概率,而纯合体病人和混合基因型重症病人有望得到彻底的病情缓解甚至彻底地解决。

原文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N7-HMWC-rsXOwEXmWefGnA

编者语:

我国近期来在基因编辑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这与较为宽松的法律与伦理环境高度相关,但其中的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不要让其成为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瓶颈。


 


 

 


 

域外时情


 

1.     Nature:史无前例!全球最先被批准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结果刚刚发表

内容摘录:  

去年2月1日, Francis Crick研究所的Kathy Niakan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的请求获英国监管机构批准。而今Niakan博士的相关文章于9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上。这项研究与先前试图修复人类胚胎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不同,它是希望最终能通过这些基础研究预防遗传性疾病。尽管这些研究引起了对“设计婴儿”的关注,但最新论文的工作旨在了解人类胚胎发育和流产的原因。

此项研究利用CRISPR-Cas9这一基因编辑系统,来破坏对胚胎发育非常重要的蛋白Oct4的产生。基因编辑为了解人类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提供了途径,同时也揭示了Oct4作为关键蛋白引导胚胎生长的作用。

传统上,研究人员在小鼠胚胎中进行这样的研究,这些胚胎比人类胚胎来源更丰富,携带的伦理因素也更少。但最新研究发现了在人类和小鼠胚胎Oct4角色的关键差异,强调依靠动物模型的局限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干细胞科学家评论说:“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人类胚胎的发育并改善人类健康,我们就必须直接研究人类胚胎。我们不能只依赖于模式生物的推论。”不过其他科学家也指出在小鼠胚胎上的研究可以测试很多胚胎,但获得用于研究的人类胚胎总是很有限的。

Niakan博士的团队一共使用了58个胚胎进行研究。这些胚胎是在生育诊所中用于体外受精(IVF)治疗而产生的,并已捐献用于研究。发育领域的科学家评论这是了解人类胚胎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开创了人类功能遗传学的新纪元,是令人兴奋的第一步。这项知识的获得对于开发治疗发育障碍的新疗法是必要的,也有助于理解可能在生命早期产生的成人疾病,将为基础和应用开辟新的机会。

原文地址: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726177.html

编者语:

科学与技术的探索到底应不应该有界限,哲学家、伦理学家在不断的做出各种诠释:技术中立、技术中立的批判、技术中立的批判的批判……然而,回归到为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做出科学的探索这一唯一目的来看,在保证安全和不触及伦理底线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尝试,应当是能够被接受的。


 


 

2.     Science文章:生物工程out了?化学物理手段也能改造生物

内容摘录:

您可能听说过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科学家们也正在设计自动收集能量、会发光和检测污染物、甚至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的智能服装和纺织品。但问题是,在使用过程中这些经化学处理的织物非常容易磨损。如今,《Science》报道了一篇文章称科学家已经能把类似的“智能化”功能直接种植到棉花纤维中了。

来自MIT的化学工程师Michael Strano评价:这项工作无需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变植物基因就能让向植物中添加新功能。假设该方法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相比面临着严格监管障碍的基因工程手段,这将成为一种极具优势的方法。

改性棉花的研发策略直截了当。Natalio和他在以色列和德国的同事们只是简单地把具有功能的分子(如荧光染料或磁性化合物)与棉花所需的糖分子连接,通过植物的运输器吸收,这些功能性分子被携带至植物细胞。

另一个例子是磁性棉花培育试验。未来,服装制造业或许也将拓展数据储存业务。Natalio补充,由于许多有机体都能被人工培养,这项技术也可以推广至细菌或其他植物的改造工程。目前,研究人员仍需在提高植物吸收功能性分子方面做出改善。

原文地址:

http://www.antpedia.com/news/10/n-1427310.html

编者语:

新的技术发展的思路总是能够不断的绕过强监管的桎梏,这与法律本身内在的滞后性相关。因此,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法律的时候,尤其应当重视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效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考量,而对于其实现方式,不应当太过关注,否则可能因小失大。


 


 


 

他山之石


 

1.     人工智能加持,基因测序行业打开成长新空间

内容摘录:

随着人工智能与基因测序相结合发展,基因测序行业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则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将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正加速这一进程。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和化学降解法为标志第一代测序技术,到目前为止,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一共涌现了4代测序技术。目前,二代测序技术为市场主流,第三代技术以及第四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则标志着测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技术的成熟,意味着商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具体表现为基因检测融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2年,全球基因检测融资市场规模为31.5亿美元,到2016年时已达7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2%。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基本与全球发展同步,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引进国外的第二代测序仪以用于开发下游的应用。2008年,将第二代测序技术用于研究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2010年,开发出可用于临床的应用,代表产品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一代DNA测序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种子公司及其它生物公司的研发工作。不过,基因检测设备自主研发能力相比发达国家比较弱。总体而言,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基因产业发展的宏观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基因测序市场发展迅速。

我国大力推动基因测序行业发展,一是为了经济效益,二是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预计五年以内一次测序的价格可以降到1000至2000 RMB左右。假设可以实现,那么这项技术可以迅速普及,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普通人都可以承受。

社会效益包含三个方面,首先用于疾病的诊断。例如,对结核杆菌感染的诊断,以前主要依靠痰、粪便或血液培养,整个检验流程需要在两周以上,现在采用基因诊断的方法,不仅敏感性大大提高,而且在1小时内就能得出结果。

其次,用于疾病的预防。基因测序检测健康人群的基因型,预测个人患病的风险,并向受检者提出生活上的指导,避免疾病的发生。

最后,指导个体化用药。研究发现基因UGT1A1启动子区域的多态性与药物伊立替康的毒副作用有相关性。如果盲目用药可造成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腹泻的副作用。UGT1A1基因型检测对于临床正确用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总而言之,基因检测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自然发展过程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基因检测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人类开始可以从科学意义上为自己的命运做主。

原文地址:

http://bg.qianzhan.com/trends/detail/506/170919-432302d5.html

编者语:

有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之后,基因检测的成本可能被大幅度降低,这一基因技术的普及可能带来的美好前景的确诱人。然而,我国在大力发展技术的同时,对于人工智能与基因检测技术结合可能导致的基因信息安全风险也应当提高警惕。


 


 

2.     美媒:中国计划解码“国民基因” 力争超越美国

内容摘录:

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20日文章,原题:解码国民基因,中国力争超美国。

在成都这个以熊猫保育而闻名的中国西部城市,科研人员正在推进另一项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事业,目的是挽救一种远未达到濒危的物种:人类。他们的目标是收集和分析中国国民的基因数据,以协助发现从癌症到精神分裂症各种疾病的病因,并为新型疗法奠定基础。

科研人员希望找到造成疾病的基因突变或故障,然后最终根据个人基因蓝图实施个性化医疗——这被称为精准医疗,是个利润很高的新兴领域。中国已制订全国性计划,打算解码百万国民的基因构成,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科研人员就参与了该计划。这项几十亿美元的计划旨在让中国跃升至这个目前由西方主导的医学科技领域的前沿。

中国算定到2020年能达到基因数据收集的目标,比美国预计达到相同的目标要早两年。中国于2016年3月提出本国的精准医疗计划,而美国比北京早一年多就公布类似计划。英法、卡塔尔等国也都在推动类似计划。专家表示,它有可能使中国站到现代医学的前沿。若取得成功,将对公共卫生产生巨大红利。因为它能指引患者使用最适合其需要的药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开支。

中国在收集人类基因样本方面已遥遥领先,美国目前仍在准备正式启动该进程所需的基础条件。而中国动作太快了。中国与别国的巨大不同还在于,病人隐私、数据管控和雇用歧视这类在西方被普遍担忧的问题,在中国通常不存在。中国14亿人口也为科研提供了庞大资源。

据媒体报道,中国计划到2030年对相关项目投入90多亿美元。而在美国,国会迄今向管理该领域主要机构的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拨款5.27亿美元。

原文地址:

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7-09/11269165.html

编者语:

我国在基因数据收集方面的动作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而我国在基因信息相关的隐私保护、数据管控和基因歧视等方面却迟迟没有强有力的动作,这可能成为今后的隐患,值得关注。


 


 

3.     FDA 出台真实世界数据的规范和标准,怎样看懂它?

内容摘录:

应用“真实世界”数据开展临床研究、验证药物疗效渐渐成为医学界新时尚和大数据领域追捧的“宠儿”。然而,什么是“真实世界”? FDA的定义是“真实世界”数据是涉及病人疾病诊疗收集的所有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病人健康和疾病数据、医疗服务流程和诊疗数据信息等。

把疾病诊疗的海量数据,即从电子健康档案或数字化病历中获取数据用于临床研究,并非想象的那样直截了当,是非常敏感,甚至棘手的问题。FDA依然支持依据经典临床试验实践,如随机双盲设计的临床试验验证产品安全和有效性。认为这些数据也是“真实世界”数据信息。

目前,问题是电子健康档案和数字化病历不是以临床研究为目建立的。用医疗服务中的大量诊疗数据满足FDA对药品审评的要求,获得批准上市,这对FDA来说仍有些纠结。因为这些临床诊疗数据并非回答试验产品安全和有效性(而是临床疗效),或无法替代临床试验进行随机双盲对比验证。业内专家也理解:探讨和应用真实世界数据,目的不是取代随机临床试验验证,是希望在真实世界中获取更多证据,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决策或选择,甚至验证选择是否正确。

真实世界数据除了辅助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商业机构,包括EHR软件开发商、医疗服务机构和保险机构等也开始感兴趣真实世界数据信息,甚至对大数据概念还模模糊糊的情形下,投入巨资收集大量电子健康档案的真实世界数据,似乎一切数据都是无价之宝。

目前,所有医疗服务基本上是按照“报销”制度。电子健康档案更多是为优化管理医药费用报销和示踪服务流程而建立的。而现实中,医疗服务本身并非连续性的,是正常状况(健康)和患者就诊(患病)在时间和空间上间断的数据信息;是在不同场景、不同方式,甚至不同目的的数据信息。因此,电子健康档案记录的信息其内在关联性并没有明确导向,仅仅是信息记录而已。

那么,真实世界的数据是否能够多用途,特别是用于对患者有益的应用?除了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应当更多地在数据收集和既定目标上早做策划和准备。

从电子健康档案或临床诊疗记录中挖掘可研究数据,甚至验证研究性药物安全和有效性,并非是现有的EHR系统所能承担的,这将涉及更为复杂真实世界数据系统的建设问题。

原文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evDmOzJODJva6EdZp7NNlA

编者语:

这些新出台的规范和标准反映出FDA对于数据时代中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一些看法和思路。


 


 


 

学术动态


 

1.    YOUR BODY, YOUR DNA: ADDRESS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DATABANKED DNA UNDER THE FOURTH AMENDMENT

刊载于:Charleston Law Review ; Fall, 2016

作者: Gabrielle A. Sulpizio

主要内容

过去数十年来,DNA在用于识别犯罪行为和罪犯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刑事司法系统中使用DNA这一行为背后的重要法律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即国家公权力如何合理地收集和在数据库中保留个人基因信息。目前美国有十六个州没有任何应对DNA使用和储存的相关规定,国家DNA数据库基本可以以任何目的访问和使用,无需任何同意或保证,而这很可能会侵害个人的隐私。政府可以通过国家数据库获取个人DNA,用于研究、搜查,或任何其他违宪行为,这一问题引起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一致关注。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保护个人隐私不受政府的非法搜查和缉获。本文在该条款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DNA及其收集和保存的程序,以及第四修正案的相关背景资料,并讨论了如果不实施立法改革,维护隐私方面可能受到的法律影响。同时,作者以纽约和伊利诺伊州为例加以论证,讨论了学界的反对论点和未来基因信息保护方面即将扩大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建议。

作者指出,没有明确规定的16个州应当颁布立法规定,尽量减少违背第四修正案的潜在风险,以免增加挑战宪法的可能性。各州应主动行动,采取预防措施,确保个人隐私权在DNA被提取、检测和储存后得到保护。此外,即使是那些具有某种形式的信息保留或者赦免规定的州,也应根据宪法进一步限制其既有规定。例如,南卡罗来纳州的DNA法规规定就十分宽泛,包括任何“为执法和非执法目的而开发DNA样本”的用途。通过加强宪法限制和使用目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违反第四修正案的风险。总而言之,美国各州应当重新更新和聚焦DNA数据库方面的法律,提供更严格的隐私控制,保护个人隐私权。


 

原文链接:

https://litigation-essentials.lexisnexis.com/webcd/app?action=DocumentDisplay&crawlid=1&doctype=cite&docid=10+Charleston+L.+Rev.+417&srctype=smi&srcid=3B15&key=6bebc0f183817400ab73019c4aceebe3


 


 

2.    YOU ARE WHAT YOU OWN: REOPENING THE DISCUSSION ON UNIVERSALLY RECOGNIZING A PROPERTY RIGHT IN GENETIC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刊载于:Whittier Law Review ; Spring, 2017

作者:Tufik Y. Shayeb, Esq

主要内容: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学者开始探讨个人的基因和基因组信息是否应通过隐私权保护计划进行更优的保护。目前该计划承诺与医疗隐私的保护模式接轨或采取更有争议的财产权保护模式。但许多人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完全或全面地提供必要的保护,无法在利益相关方之间取得理想的平衡。

尽管少数州(包括阿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格鲁吉亚和路易斯安那州)已经通过了承认基因信息的个人财产权的地方立法,联邦政府也已经通过了处理特定的基因歧视领域的国家立法。但目前美国《反基因歧视法》(GINA)仅对特定主体在特定情形下获取和使用基因信息做出了相关规定,而不承认对任何基因或含有这些基因的生物材料享有财产权益。基因是否也应该有普遍认可的财产权益,仍然有待进一步讨论。

本文提出重新界定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财产权益的认可的论述,认为最好通过承认基因和基因组的财产权益来保护个人在基因信息中的权利,并且应当允许同时适用现行的财产权和隐私权的侵权标准。

本文的第二部分探讨可能对他人基因信息感兴趣的利益相关者,并说明这一领域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与利益。本文列举了基因信息的收集与获取、研究与开发、群体利益及媒体或政治集团享有的利益等,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隐患。

第三部分中,本文审查了现行的、过去的和新出现的应对基因信息保护的法律标准,并总结为三类,即:以侵害、隐私权和知情同意为基础的普通法保护,以认定基因信息盗窃罪和适用针对公权力的第四修正案为内容的刑事法律保护,以及围绕GINA和HIPAA的规制性法律保护。但以上的法律标准都各有其局限性,且无法引起对基因信息的广泛关注。

第四部分,作者充分论证人类基因应被视为个人财产的观点。目前基因信息由于其天然存在的特性而不被视为专利,但作为个人“唯一的隐私”,作者从基因信息的排他性与财产利益入手分析了适用财产权保护模式的必要性,并对比不够完善的隐私权保护模式,指出财产权益保护能够有效填补隐私保护的空白。最终本文得出结论,认为联邦政府应通过法律规范编纂人类遗传材料和信息的财产权益来扩大现有立法。承认基因材料和信息的财产权益是推进长期保护目标以及解决其商业化提出的现代关切的最佳方式。


 

原文链接:

https://litigation-essentials.lexisnexis.com/webcd/app?action=DocumentDisplay&crawlid=1&doctype=cite&docid=38+Whittier+L.+Rev.+181&srctype=smi&srcid=3B15&key=a7f829660b214327ac14ad151bfefb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