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基因测序:一个产业的崛起和资本的追逐

2017-05-11 16:17:05投资家


 

作者:李陶


 

根据行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一个行业的发展会经历导入期、快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影响一个行业生命周期的因素错综复杂,如行业的技术成熟度、技术门槛、政策环境、市场空间等等。本文试图为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勾勒出一个简单的草图,试图从产业发展阶段和资本推动的角度来阐述一个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


(点击查看大图)


 

一、 华大基因:科学研究背景下产生的行业龙头


根据华大基因的官方网站介绍,1998年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杨焕明任主任、汪建任执行主任、于军和刘思奇任副主任,其中杨焕明、汪建、于军也就是后来业内人称“华大三剑客”。这算是华大基因的第一个关联的实体,而2000年6月26日克林顿与布莱尔共同宣布由六国16个中心共同承担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让每一个人都认识了基因是什么,该研究被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一位。后来到2003年4月,中科院宣布在华大基因基础上组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并任命杨焕明为所长,汪建、于军、陈浩任副所长。再后来,2007年6月19日在深圳市的支持下,部分员工南下深圳组建成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后续的发展,就是业内熟知的华大成为了深圳的名片,甚至成为了中国的名片。全球的科研机构都知道深圳有个华大在做基因研究,华大也一口气买了一百多台高通量测序仪,因此被人称为测序工厂。


华大也依托于基因研究院,建立了多个基因相关的应用平台公司,如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华大农业等,可以说华大基因是基于科学研究的不断积累,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二、 十二年的行业导入期和成长期:科学研究和商业应用的距离


 

华大基因已经于2015年12月申报创业板IPO上市,如果说从1998年算起,到华大基因的上市主体在2010年设立,整整跨越了整整十二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意味着这个行业从起步到走向产业化用了十二年,从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到市场化公司运作用了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里,科技服务是主要市场,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去揭示各个物种的基因奥秘,推动者整个产业的发展。科技服务市场的产业链条大致可以分为仪器试剂厂商(如Illumina)、测序和数据分析服务公司(如华大)、科研院所(如各大高校)。整个行业的驱动力是科研的需求,经费来源是国家的科研经费。高通量测序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使得测序本身成本迅速下降,使得科学家们将测序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工具,目前高通量测序仪厂商中占有率最高的龙头企业即美国上市公司Illumina。


高通量测序仪的出现,推动了基因科技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体现在科技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华大也从最初的三驾马车成为一个拥有几千人员工的行业龙头。


综上,在这个阶段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即高通量测序仪和科技服务。前者解决行业的供给问题,后者解决的是行业的需求问题,两者兼具就促成了行业的快速启蒙和发展。


三、 子行业快速扩张的三年:无创产前诊断产品的出现


无创产前检测基因技术(NIPT)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的一个临床检测产品,可以说是高通量测序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5ml),提取游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得出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又称唐氏综合征,18-三体,13-三体)的风险。该方法最佳检测时间为孕早、中期,具有无创取样、无流产风险、高灵敏度,准确性高的特点。”


无创产前诊断只需要孕妇的外周血,避免了羊水穿刺带来的流产风险,检测准确性高,这些因素使得这项检测收到了医生、孕妇的快速认可。这个子行业属于临床医学应用 ,上游是仪器试剂厂商(如Illumina)、中游是检测服务公司(如华大基因)、下游是医院的产妇。


每年新生儿超过1600万,整体终端市场每年约四五十亿元,就单一检测项目而言在体外诊断市场绝对是香饽饽。这个市场大约在2011年开始启动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从医生、孕妇教育到市场认可三年的时间从零做到了初具规模。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无疑是NIPT,在刚需市场诞生的颠覆性产品。而且比较有趣的是产品由于走在监管之前,中间还被叫停过,后来又产生了医院试点、临检所资质、仪器注册等政策环境配套的一系列有趣的发展。


四、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华大高管创业受资本追捧
 


华大基因作为探路者和领头羊,在基因科技服务和应用上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业务模式和全球化的布局。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华大出来的高管们也竞相辞职创业,受到各路资本的追捧。


从2009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不同职能部门的高管辞职创业,图中展示了也是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大体上可以分为科技服务和医学服务两大方向,这些创业者都是基因测序行业的弄潮儿,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企业家。


科技服务以百迈客和诺禾致源为代表,郑洪坤和李瑞强之前属于科技服务业务线的高管先后辞职创业,以比较熟悉的科技服务作为切入点。医学服务以贝瑞和康、安诺优达和凡迪为代表,其中贝瑞和康业务量和华大比肩,安诺优达和凡迪体量稍小,主要业务量均为NIPT。

这个行业受到资本的追捧,三四年时间外部的资金量投入已经达到数十亿级的水平,可见投资机构对整个行业前景的充分认可。


五、行业的成人礼:五年时间诞生上市公司


华大基因已经申报IPO,从2010年成立到2015年仅仅五年的时间,成为首个行业内公开披露的拟上市公司。科技可以产生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行业,在高通量测序领域有很好的体现。如果说华大的历史沿革得追溯到十多年前,那么以贝瑞和康则较为典型,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便获得大量融资,成为一个准上市公司。当然,其他几个公司也在各自谋划着资本市场之路,拥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到这个阶段,这个行业经历了科研机构的孵化、技术手段的成熟、中小企业的成长,如果把上市作为一个成人礼的话,基因测序终于迎来了十八岁。


生命科学行业很大,基因测序的应用想象空间很大。正因为看到了第一个杀手级应用的威力,各大公司使出浑身解数砸下重金寻找下一个杀手级应用。目前业界看好的如肿瘤领域,同样具有无创、刚需、患者基数大的特点,在可预见的短期内,说不定会产生下一个有惊喜的高通量测序的医疗应用产品出来。


一言以蔽之,基因探索的路还很长。


 

【关于作者】

李陶,人合资本合伙人,关注医疗健康(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生物制药)和TMT领域(科技、互联网、泛娱乐)的成长期投资机会。

来源:InvestmentLog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