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中因科技:眼科基因治疗双保险 | 江湖之基因治疗系列

2019-03-04 08:01:40研发客


 


 


 

上篇回顾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克睿基因,自2016年成立之初就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克睿基因目前有多个UCAR-T研发管线,其中一个项目正在进行IND申报的准备阶段。(点击阅读 克睿基因:通用型CAR-T产业化探求之路

 


 

 


 

遗传性眼科疾病特别是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是体内基因治疗最早取得突破的领域之一,也是国际上诸多专注基因治疗公司的竞争重头。在中国,这一领域也逐渐从多由研究者发起开始进入产业化的阶段,北京中因科技(以下简称中因)就是专注在眼科基因治疗的新兴公司之一。

 

通过与该领域权威研究机构和眼科专家的合作,成立仅仅两年的中因,却拥有近20年扎实的技术开发经验积累,并以更为全面的思路,在开发每一个疾病的产品时,均从较为成熟的替代疗法覆盖到更为前沿的基因编辑,实现两厢互补。


 

技术开发转化到临床应用

 

1998年,还在读研究生的杨丽萍就已经选择基因治疗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后,她留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工作,成为北医三院眼科医生后,她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技术开发。
 

 

2013年,CRISRP技术的相关报道登上国际重要期刊,这让杨丽萍看到了基因治疗领域一个很大的进步、更大的潜力。受此启发,杨丽萍团队开始利用这一基因编辑技术开发相应的治疗产品,2013年底就开始建立携带定点突变的动物模型,针对不同靶点启动了动物实验。

 

多年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杨丽萍其实始终在思考,要解决患者的问题,技术研发成熟后不能一直局限在实验室中,而要转化成真正的产品,进入临床应用。当开发的CRISPR技术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较好的结果时,杨丽萍下定决心,与中因科技合作开发基因编辑治疗药物,借助于中因科技在资金、技术团队、管理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基因治疗在中国眼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中因科技带着眼科医生创业的基因,所关注的领域自然是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

 

中因投资方同创伟业医药资深投资人郗砚彬表示,近50%遗传性疾病与眼睛相关,患者数量众多。由于眼球是较为独立的器官,具有独特的免疫赦免特性,可以规避一些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是基因治疗中比较容易实现突破的领域。另外,美国获批的第一个体内基因治疗产品就是针对眼科疾病,有一些经验可以参考,又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因此,眼科基因治疗是值得考量的方向。

 

“在国内,这个领域相对较为空白,中因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并且联合国内顶尖眼科专家参与合作,这是我们看重公司并投资的主要原因。”


 


 

替代治疗与基因编辑互补

 

在开发具体产品时,中因首选视网膜色素变性(RP)作为切入点。作为一类高发的眼科遗传病,RP在国内的发病率为1/1000,中国约有140万患者,目前基本没有治疗方案。
 

 

而在RP中,中因主要关注两个基因突变——RPGR和CYP4V2(CYP4V2基因突变导致结晶样视网膜变性)。这两个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突变率较高,RPGR基因突变占据中国总RP人群的10%~15%,由于是X连锁遗传病,找到一个患者,就会在患者家族中获取更多患者,这将有利于临床试验中的患者收集。CYP4V2基因突变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东亚国家,以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为主。西方国家对这个疾病基本没有任何治疗方案和相关研究。

 

针对这两个突变,中因采取互补的开发策略,对于每一个基因突变均开发病毒载体替代疗法和基因编辑两种不同方案。杨丽萍表示,选择双向开发策略,一方面考虑基因编辑进入临床的产品不多,而替代疗法已有产品上市,更为成熟,直接尝试编辑疗法太冒进,所以中因会首先推动替代治疗产品上市。另外,两种方案特点不同,针对的具体患者有所不同,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杨丽萍进一步介绍,一般而言,替代治疗只能应用于功能基因缺失的遗传病,有些疾病有显性负向效应,突变的蛋白具有异常作用,所以替代治疗效果不好,而编辑是把异常修复成正常,相对应用的范围更广。另外,替代治疗是输入外源基因,很难精确调控使其跟体内的表达进行完全的匹配,这会影响疗效。编辑治疗只修正突变位点,不影响调控序列,实现内源性表达,这方面较替代治疗更理想、效果更为持久。但如果是大片段缺失,超过基因编辑的范围,就需要替代治疗。整体而言,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

 

中因在设计RP基因治疗方案时,为了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将替代和编辑方案分别应用于不同位点突变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