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业界强烈质疑,将促成歪曲基因编辑的论文撤稿

2017-06-21 12:35:21全球医生组织

 


今天,翻开生物医学国际期刊若没有几篇基因编辑应用的论文,此刊便无人问津。基因编辑应用的炽热程度可见一斑。
 

 

 现 状 


有意思的是,国内医学界和监管机构似乎总是剑走偏锋,绕着问题走或等出了问题再讨论,并未认真探讨基因编辑应用的临床研究规范、伦理和应用监管,防患于未然


事实上,中国科学家和医生把基因编辑尝试性应用疾病治疗,已经世界名列前茅了。


把基因编辑作为“药物”治疗那些无有效治疗的患者,是否有充足的实验验证或依据以保障其安全性,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近日,《自然~方法》发表了一篇实验论文,惹起了业界轩然大波。作者(来自斯坦福大学等)基于小鼠实验数据和观察,认为基因编辑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潜在风险巨大。主要是基因编辑失控可能造成更多、更复杂的基因突变而一发不可收拾。

 

论文标题“体内基因编辑出现意外突变现象”(Unexpected mutations after CRISPR–Cas9 editing in vivo)。

研究人员观察到意外突变现象是指通过基因编辑造成了数以百计的意外基因突变,而这些都不是预期、可控的基因突变。


该论文一经发表,几家基因编辑技术公司的股票大跌,同行科学家们指责该实验错误百出,结论不属实,根本不应发表。更有不少同行致函《自然》杂志要求重新审该论文的科学性,并根据结果撤回该论文(要知道完全重复一个实验结果的几率不超过50%,甚至更小)。
 


 

核心问题

让我们一起看看症结在哪里?除了那些公司股市重挫,实际上所有人都关注基因编辑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安全问题

 


两家以基因编辑技术为营生的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 和 Editas Medicine )科学主管率先致函《自然~方法》杂志,认为该论文同行审评过于草率,将结论定格在“基因编辑应用于临床,会诱发潜在基因突变而后患无穷。” 没有确凿科学根据。


因为该实验是根据小鼠动物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被延伸在患者身上尝试治疗疾病的潜在安全或质疑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并不恰当。


同行专家还指出该实验设计存在缺陷,鉴别基因错误,样本量过少;甚至误标记正常基因和经过编辑后的基因突变基因等等。


一句话,如此科学实验推论不属实(并非造假数据!)。建议撤稿以平息新闻媒体不实炒作和渲染(那几天微信里的确是刷屏内容之一)。
 


《自然》杂志也表态,在全面慎重审议各方建议和事实之后,会做出妥善处理。该论文资深作者,斯坦福大学Majhajan教授并未就此做出回应。


 

哈佛大学著名基因学家、Editas联合创始人之一George Church 教授很有把握地认为,经过《自然》杂志复审后,该论文无疑将会做撤稿处理,至少应当“更正那些核心谬误”。


基因编辑技术作为21世纪最突破性的生物技术发明之一,不仅让科学家能够精准地编辑和修饰基因编码,很有可能成为治疗那些基因病的最佳方案。


为什么科学界对基因编辑应用临床治疗持两种截然不同态度?


其实,早在15年前,科学家就开始探索应用基因编辑治疗罕见基因病。然而单一碱基对或基因编码错误或混乱都会诱发致命的不良反应、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尽管多数科学家和医生认为最终会解决基因编辑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但现阶段仍需百倍小心谨慎,特别是患者参与的治疗性研究实验。


最后,难言的事实是国际同行质疑中国科学家的大胆尝试,应用基因编辑开展临床人体试验(| 必读 |为什么国际同行质疑中国的基因编辑技术临床应用)。仓促而无安全保障的科学探索,无疑是拿病人的命当儿戏。或许在争先创新的怂恿下,更多的是盲从而为之。最近,Editas公司暂停了两项预期应用基因编辑治疗眼疾的临床试验就是事实佐证。


 

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规范,将是第八届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的核心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