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WeGene:基因检测,遇见更好的自己|Xtecher特写

2017-05-16 16:27:49Xtecher

 


作者|小生生

编辑|欧拉拉

网址|www.xtecher.com

微信公众号ID|Xtecher


 

2013年,好莱坞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在美国一家名为Myriad的基因公司检测后,发现由于她母亲给她遗传了BRCA1基因,因此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较高,分别是87%和50%,而她母亲也因乳腺癌去世。和丈夫商量后,为防乳腺癌她切除乳腺。消息一出,预防性基因检测一时家喻户晓。《时代周刊》更将此现象命名为:安吉丽娜效应。
 


此后不仅美国,中国的基因检测公司也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WeGene便是其中一家,他们致力于消费级基因数据的解读与个性化健康服务。


WeGene CTO陈钢认为,该领域正是一片蓝海。


 

下海:“赶英超美”


 

2015年4月,陈钢辞去国内基因检测界首屈一指的华大基因云计算及互联网业务副总裁职务,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WeGene,担任首席技术官。


为何辞去令人羡慕的职位下海创业?


陈钢坦言,作为业内人士,“我无法接受中美消费级基因检测差距之大。”


当美国23andMe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样本量已达到百万级别时,“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量却停留在几千上万的水平。”三个数量级的差距,让陈钢心里无法接受,但也让他看到了一片蓝海——消费级基因检测在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看到了市场,但陈钢缺少一个创业契机,恰巧不久后他认识了如今WeGene的CEO郑强。


陈钢在华大任职期间,通过各类渠道,找到已有自己基因组数据的人。通过交流,他发现,无论是从对基因检测结果的好奇层面,还是希望用基因检测解决自身问题层面,都有许多人对基因检测感兴趣。为了聚拢这些用户,华大开始打造用户互联网社区,以便交流。


彼时,陈钢负责华大互联网社区开发,而郑强恰好是华大外包服务商,两人共事一年多。虽然陈钢对技术了然于胸,但在运营方面却并无太多经验,而郑强此前已有多次创业经历,无论对团队管理还是市场运营,都已有相当多的积累。


两人在专业上正好互补,谈起愿景一拍即合,便开始布局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


 

WeGene:遇见更好的自己


“客观情况决定了产品定位。”


在华大任职期间,陈钢接触到许多消费者想了解自身祖源、运动天赋、药物反应等性状,为此甚至有人将样品送到美国检测。陈钢便想,若在国内提供类似服务,或可解决诸多用户需求。


WeGene针对中国人的遗传特点,选取60万基因位点进行检测,提供多种检测结果:包括祖源分析、运动基因、营养代谢水准、药物反应等,一次基因检测的费用为999元。


基因检测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益处?


WeGene认为有三点:


其一,了解自身是否携带遗传性致病基因:有遗传疾病、癌症、高血压等家族病史的人,在基因检测后,可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避免发病。


其二,正确选择药物:由于基因差异,服用同种药物时,个体反应有所不同。有的人有效,有的人则有过敏、副作用等现象。通过基因检测对药物使用或可具备一定指导作用。(同时WeGene强调,基因检测报告不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药物选择需遵医嘱。)

 

其三,提供科学健康管理:不良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会使人体更易生病。通过基因检测了解个体在不同疾病上的发病倾向,进行相应的生活调整或干预,可降低风险、延缓疾病发生。

 

陈钢告诉Xtecher,目前而言基因检测很难用于个人天赋方面的预测,虽然这些性状肯定与基因有关,相关性研究正被发现,但相关性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很弱。另外基因检测虽可查出疾病和基因位点的关系,但目前可干预手段还较少。

 

此外,人体性状和疾病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只对性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基因是否表达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基因检测报告不可用作临床治疗依据,且脱离个体环境来判断基因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在此前提下,基因检测报告对了解人体性状仍具一定参考意义。

 

因此,WeGene推出的产品并不宣传可预测天赋、智商、指导临床等,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着重定制个性化产品。



 

WeGene样品采集器

 

从技术上来讲,目前常用基因检测手段主要为两种,全基因测序和基因芯片筛查。前者由于检测的基因数量之多,故成本昂贵。后者通过部分位点测试而了解个体性状,可以降低检测成本。

 

然而当选取芯片时,市面上高通量SNP基因芯片的生产基本被美国Affymetrix和Illumina两家公司垄断,而商业化量产的基因芯片并非针对中国人设计,这对于后续检测报告的分析并不合适。目前西方人种基因数据库样本量较大,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研究也较为充分,但因为人种差异,WeGene认为这些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东亚人群。

 

因此WeGene和Affymetrix展开合作,针对中国人设计了一款适合国人的基因芯片。通过该芯片,消费者只需提供2ml的唾液样品,便可检测约60万个多态性位点,继而得到分析报告,了解自己的祖源、运动基因、遗传特征等信息。

 

除基因检测外,WeGene还尝试推出相应的配套服务。虽然无法对运动天赋等性状预测,但可根据得到的数据给出相应建议。一些健身机构可以使用WeGene的数据,对客户进行定制化训练,使得客户健身或者减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WeGene也在进行其他方面的测试,包括全基因组测序,肠道微生物测试,代谢组学、蛋白质监控等。但只停留在测试阶段,产品阶段或将等到2018年甚至更久落地。

 

目前,WeGene平台已开放API,用户可以将自己第三方平台的数据导入,并在此得到解读。现在WeGene已经拥有数万人的高通量基因组数据,虽然数据总量还不多,但每月有数千的增长量。

 

总体而言,WeGene目前发展形势尚可,但也遇到不少挑战。


挑战:“最大的麻烦来自于没有答案”


“最大的瓶颈来自如何去告诉消费者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陈钢告诉Xtecher。
 

 

基因检测并不像衣食住行,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国内大众消费群体对基因检测的认知程度还处在一个极低水平。

 

比如,有人认为60万位点的检测比起人类30亿基因位点只是九牛一毛,结果根本不可信。

 

对此,陈钢告诉Xtecher:人和猩猩在基因上的差别小于1%,通俗地说,人的基因大部分用于标注人和动物的差别,而非用于标注人之间的差别。而中国人之间的基因差别就更小了,甚至小于千分之一。这样一来,位点数量就降低到300万左右。

 

且人类遗传因子在遗传给下一代时,由于连锁不平衡,会使得部分位点之间同时遗传,如此一来只需检测某个位点就可推测出另一个位点的情况。因此测试60万基因位点能基本满足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分析。

 

也有人认为基因检测很难证伪,甚至只需根据各种疾病发病率情况,随便出具一份报告,就可忽悠消费者。

 

陈钢认为:首先报告会从性别上给出结果,其次血型也会有所体现。另外报告上也会给出消费者个体得某种遗传疾病的概率,消费者可根据家族是否有此疾病进行判断。此外,一些家庭成员会一起检测,因此可以根据亲缘关系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类比,看是否相似。如果以上结果有误,则很容易被发现。

 

对于现状,作为一个初创企业该如何教育市场?

 

陈钢告诉Xtecher,WeGene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对市场进行教育,而这其中 “最大的麻烦来自于没有答案”。谁也说不清,宣传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基因检测就像文艺片,虽有市场,但观众不一定都愿意欣赏。

 

他们只能继续尝试,包括推送体验式文章、科普类文章以及与科研合作方一起撰写的学术论文。团队也会翻译一些书籍如《运动基因》等和人类学、基因组学相关的书籍。他们会试着去告诉消费者《人类简史》提到的尼安德特人是什么情况,跟消费者有何关系,让基因检测趣味化。

 

此外,除了教育市场,对于已有的客户,“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服务。”



 

WeGene办公室


 

未来:一步一步地尝试


为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质控能力,WeGene布局在深圳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此前美国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的合作实验室LabCorp弄混了96个样本,而LabCorp是当时美国第二大的医学检验公司。导致消费者纷纷猜疑该公司的质控能力。不仅降低用户体验,更让企业检测成本增加。

 

目前,WeGene合作方为上海某科研实验室,质控方面他们还无法专门派人日夜蹲守在实验室进行把控。“毕竟我们做不到苹果那样的体量,外包商拿到我们的订单就愿意让我们折腾。”


而在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后,第一,可以提升质控标准;第二,可以增加样本检测的数量;第三,需要借助实验室去建立起满足监管和资质要求的一套流程。

 

WeGene已看到监管部门正逐步完善基因检测方面的相关法规,所以他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陈钢认为,一旦更多的监管政策出台,WeGene凭借着完善的配套设施与质控标准,会更有竞争优势,让C端用户得到更好服务。

 

未来,WeGene会尝试和B端合作。对于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或是科研机构,这些地方需要大量人员参与基因组相关研发。WeGene鼓励用户参与到研究项目中,部分生物企业或机构,愿意提供经费购买检测数据,若合作成功,用户可分享其中可能存在的收益,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模式。

 

若仅局限于C端检测,那不仅是一次性消费,毛利率也低。但如果没有做好C端服务,也就不存在和B端合作的可能。所以当下,WeGene还是将重心放在C端服务上。他们正在抓紧脚步,因为布局基因检测的企业越来越多了。

 

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基因测序市场增长率超20%,为增长最快国家之一。据业内不完全统计,国内市场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和机构从事产前基因检测、生殖检测、肿瘤研究等相关业务。

 

目前,基因检测最成熟的应用领域是产前基因检测,国内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等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该领域佼佼者。由于这些龙头企业不涉及较为基础的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因此给了其他初创公司机会。

 

在大众健康、消费级基因领域,美国的23andMe和Ancestry基于基因芯片的数据量都已超过百万。国内的碳云智能、WeGene等创业公司也在该领域奋起直追。

 

从国内外对比来看,相校于美国23andMe百万级的数据积累量,WeGene等国内这些布局大众健康、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企业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回首:“创业还是得真的找到需求”

 

2006年,本科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陈钢进入中南大学,师从陈建二与王建新教授,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研究生物信息学方向。然而直到博士毕业,陈钢并没有明确知道生物信息数据分析技术到底能如何应用。直到进入华大基因,做起科技服务。
 

 

他发现,因受制于国家整体科研经费规模,科技服务的市场是有限的。所以当时华大开始在消费级基因领域做一些尝试,陈钢正好对这一块感兴趣,便被派去负责相关业务。继而慢慢走上创业之路。

 

WeGene成立后,有投资人表示,“反正你们需要钱,先给你们一些,你们专心做产品。”从第一批种子用户到如今积累数万的高通量基因组数据;从成立之初天使轮的数百万融资,到2015年9月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陈钢觉得“很幸运”——要人的时候,人来了;要钱的时候,钱来了。

 

创业还是得真的满足找到需求,而不是那种脑补的需求。”

 

过去几年,互联网领域催生出无数泡沫公司。2015年更是互联网O2O创业领域的风口,上门按摩、送餐、二手车等同质化十分严重,有些二手车项目成功融资数千万却没有卖出几辆车。但当风停下的时候,也正是刘强东所说“猪摔下来死得快”的时候。

 

陈钢觉得虽然他们在做产品时,早期也会烧脑,想做很多结果分析,但用户提出来的东西他们是一定会去解决。

 

当下华大基因等巨头并不关注于消费级基因的检测,而面对消费者日益增加的需求,这正是最好的入局时机。一旦积累了一定体量的基因组数据,提供良好的分析解读,或可积累用户黏度。

 

不过,市场最终指向何方,并无定数。

 

好比汽车发明之前,别人问你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大部分人会选择要一辆马车。而汽车的出现,恰好就是历史的转折,是突破性的产品。只是“这种突破性的东西,大部分人是遇不上的。” 陈钢认为,对大部分创业者而言,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这相对是一个比较稳妥、合适的方法。